
9 月以来,A 股银行板块再现密集增持动作。苏州银行、华夏银行、齐鲁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的董事、监事、高级管理人员(下称 “董监高”)及大股东纷纷出手,以自有资金 “真金白银” 增持自家股票。从披露的数据来看,既有增持计划提前超额完成,也有新的增持方案陆续出炉。这场集体 “加仓” 背后,不仅是对银行自身价值的认可,更向市场传递出多重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。
增持潮全景:董监高带头,大股东跟进
近期银行股的增持行动呈现 “管理层带头、大股东加码” 的鲜明特征,且多家机构已超额完成既定增持目标。
在董监高增持阵营中,苏州银行的动作尤为迅速。9 月 16 日其公告显示,包括董事长崔庆军、行长王强在内的 12 位核心管理人员,原计划自 9 月 8 日起至年底增持不少于 420 万元股份。但仅用 8 天时间,便以自有资金累计增持 60 万股,总金额达 496.04 万元,完成率超 118%,远超计划下限。华夏银行则更早启动增持计划,自 4 月 11 日起的 6 个月内,该行董监高、部门及分行负责人等核心团队累计增持 422.93 万股,金额约 3190 万元,较 3000 万元的计划下限超额 6.34%。此外,齐鲁银行也于 9 月 15 日抛出新方案,宣布董监高及核心部门负责人计划增持不低于 350 万元,增持期限延续至年底。
大股东及控股股东的跟进更显力度。光大银行控股股东光大集团的增持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,截至 9 月 11 日已增持 1397 万股,耗资 5166.10 万元;南京银行大股东紫金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,在 7 月至 9 月间累计增持 5677.98 万股,使得合计持股比例从 12.56% 升至 13.02%;成都银行的两大股东成都产业资本集团、成都欣天颐则在 8 月底至 9 月初集中增持,分别投入 8700.10 万元、7959.35 万元,增持金额均接近 8000 万元量级。
信号解读:信心、抗风险与估值修复
银行股密集增持并非偶然,这一行为背后折射出对行业基本面、自身经营及市场预期的多重判断,向市场释放三大关键信号。
1. 传递经营信心:管理层用 “真金白银” 背书
多家银行在公告中明确表示,增持计划基于对 “公司价值的认可、未来战略规划及发展前景的信心”。这一表态背后,是核心团队对银行经营基本面的笃定。作为最了解银行资产质量、业务布局与盈利潜力的群体,董监高及大股东的增持行为,本质是用自有资金为市场信心 “托底”,缓解投资者对银行业务模式可持续性、资产质量稳定性的担忧。例如华夏银行将增持主体扩展至业务骨干,苏州银行核心管理层提前超额完成增持,均体现出内部对发展前景的高度共识。
2. 强化抗风险能力:补充资本金,夯实经营基础
增持行为直接带来的效果,是为银行补充资本金,减轻资本补充压力。在银行业务持续扩张、风险防控要求升级的背景下,资本金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核心指标。董监高与大股东的增持虽占总股本比例不高(多在 0.1% 以内),但通过市场化方式注入资金,既能优化资本结构,也为后续业务拓展(如信贷投放、中间业务创新)提供更坚实的资本支撑,间接提升银行应对行业波动的韧性。
3. 引导估值修复:低估值 + 高股息的配置价值凸显
当前银行股普遍处于市净率较低的状态,低估值与高股息的双重特性,使其成为长期资金配置的潜在标的。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,此次增持集中在股价上涨期,标志着银行从 “股价破净被动增持” 转向 “主动市值管理”,背后是对经济复苏、息差企稳的乐观预期。东兴证券在研报中进一步分析,在流动性充裕、“高收益资产荒” 延续的背景下,银行股的稳定性优势愈发突出;叠加政策鼓励中长线资金入市,保险资管、理财公司等机构有望加大配置,为银行股估值修复提供动力。
后市展望:高股息成核心吸引力,资金配置需求待释放
对于银行股后续走势,业内普遍认为其配置价值将持续凸显。从资金面看,公募基金新规推动下的主动管理型基金、保险资管及银行理财公司等长期资金,对低波动、高股息资产的需求旺盛,银行板块恰好契合这一配置偏好。从基本面看,随着经济复苏动能增强,银行业息差压力有望逐步缓解,叠加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,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将进一步提升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银行股估值修复仍需时间,宏观经济复苏节奏、利率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仍可能带来短期波动。但长远来看,此次董监高与大股东的集体 “加仓”,已为市场注入明确的积极预期 —— 在低估值的安全垫与内部信心的双重支撑下,银行股的配置价值正在逐步显现。
股票配资账户,配资公司导航,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