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丰田赛那,从加价神车到价格崩盘,只用了四年时间。 去年还得加价三四万才能提车,现在裸车价直接干到22万出头,老车主们看着手里的车钥匙,心里拔凉拔凉的。 这波降价潮来得太猛,让曾经排队抢购的MPV成了烫手山芋。
河北某丰田4S店的销售小张最近天天接到老客户的投诉电话。 “张哥,我去年加价3万5买的赛那,现在你们优惠4万? 这差价够我买辆电动自行车了! ”小张只能陪着笑脸解释市场行情。 展厅里,2025款赛那的车门上贴着醒目的红色标签:“直降4.7万,限时特惠”。
价格跳水的幅度令人咋舌。 北京地区经销商直接打出“优惠6万”的广告,入门版裸车价降到22.98万元。 这个价格比2021年刚引进时便宜了将近8万元。 广东的二手车商老李说,他上个月收的一台2023年赛那,原车主含加价花了37万,现在只能估价24万出手。
降价的不止赛那,其姊妹车型格瑞维亚同样全系官降5万。 一汽丰田的销售经理透露,厂家给到的底价已经接近成本线,现在卖一辆车要倒贴2000元。 不清库存不行,展厅里的现车已经积压了两个月。
国产新能源MPV的崛起是价格战的主要推手。 腾势D9在2025年上半年卖了5.1万辆,同比暴涨195%。 岚图梦想家月销突破6000台,比去年翻了两番。 这些国产车用35万的价格,给出了百万级的配置。 180km纯电续航、四音区语音控制、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让传统燃油MPV相形见绌。
赛那的产品力依然有可取之处。 5165mm的车长、3060mm的轴距,让第三排座椅不再鸡肋。 实测七座满员状态下,后备箱还能塞下两个28寸行李箱。 2.5L混动系统虽然技术老旧,油耗表现稳定,市区通勤7L左右,高速能降到6L以下。
内饰的塑料感是硬伤。 低配车型的织物座椅和卤素大灯,让坐惯国产车的消费者直摇头。 中控屏反应迟钝,车机系统还停留在五年前的水平。 有车主吐槽,新车里的异味两个月都散不完,得经常开窗通风。
老车主们的维权群已经聚集了300多人。 群里最活跃的是个杭州的程序员,他做了个自动计算器,输入购车年份就能算出多花的钱能买多少度电。 上海的一位车主把车开到4S店门口,挡风玻璃上贴着“还我血汗钱”的标语。
二手车市场受到直接冲击。 去年还能卖28万的准新车,今年同样车况的只能报价22万。 二手车商现在收车谨慎,2022年下半年出厂的车最难出手,那时加价最狠。 有精明的车商开始收购老款赛那,翻新后打着“经典混动版”的噱头销售。
经销商的销售策略彻底改变。 以前主打“保值率”的话术不见了,现在销售顾问会着重演示后备箱空间。 “七个人加行李绝对够用”成为标准说辞。 试驾车里永远放着婴儿车和高尔夫球包,向家庭用户展示实用性。
4S店的库存压力肉眼可见。 某个二线城市丰田店的后院里,停了二十多台赛那和格瑞维亚,车身上的灰尘得每周清洗一次。 销售员小王说,现在每个月能卖出5台就算业绩达标,而去年这个时候是15台的任务量。
厂家对降价的态度暧昧。 虽然官方指导价没变,给到经销商的返点政策已经调整。 有区域经理私下透露,这次降价清库存是总部的无奈之举,新能源车的冲击远超预期。
消费者在选车时更加纠结。 预算30万的家庭会在赛那和腾势D9之间反复比较。 看重油耗和可靠性的选择丰田,追求科技感和配置的倾向国产。 有对夫妻在4S店吵了起来,丈夫坚持要买省油的赛那,妻子却看中了D9的旋转大屏。
维修保养成本也是考量因素。 赛那的保养周期长,小保养一次600元左右,而新能源MPV的电机维护费用还不透明。 有车主算过一笔账,开十年赛那比同价位电动车能省下3万左右的养护费。
二手车残值率的变化让早期车主心痛。 2021年购买的赛那,现在二手车估价只有原价的60%,而同期购买的汉兰达还能保持70%的保值率。有车主在论坛发帖说,这次经历让他再也不敢追高买新车了。
经销商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。 同城不同4S店的报价能差出8000元,赠品从脚垫升级到360度全景影像。 有销售为了冲业绩,私下给客户承诺“买贵补差”,都不敢写在合同里。
厂家试图通过增配来稳住价格。 2025款赛那在入门版增加了电动侧滑门,中配车型标配了JBL音响。这些升级在国产车的激光雷达和冰箱彩电面前,显得微不足道。
老车主们组织了几次集体维权,要求厂家补偿差价。 最激烈的一次有50多台赛那围堵了4S店门口。 厂家回应说市场价格波动属于正常现象,不可能给与补偿。
二手车商开始调整收车策略。 现在更青睐2024年以后出厂的车,这批车购买时加价较少,价格水分挤得比较干净。 有车商专门做赛那的租赁业务,把收来的车长租给网约车公司。
销售员的提成方式也变了。 以前卖赛那有额外奖励,现在改成捆绑销售精品装饰才能拿高提成。 有销售吐槽说,卖十台赛那的提成还不如卖一台凯美瑞。
消费者在砍价时更加大胆。 有客户直接拿着手机上的竞品报价来谈,要求匹配最低价。 销售经理说现在卖车得像菜市场买菜一样讨价还价,一点尊严都没有。
维修车间老师傅的看法很实在。 他说赛那的混动系统虽然技术老,故障率低,开个十年八年不用大修。 而新能源车的电池衰减问题,现在还没经过时间检验。
保险费用也是隐形成本。 赛那的首年保险约6000元,比同价位新能源车便宜2000左右。 新能源车的免购置税政策,又把这个差价拉平了。
有车主在社交媒体晒出对比图:四年前加价买的赛那,和现在降价后买的同一款车,并排停在一起。配文是“早买早享受,晚买享折扣”,点赞最多的评论是“早买早吃亏”。
经销商开始搞创新营销。有的店推出“以旧换新”活动,老赛那车主置换新车可享额外补贴。 补贴金额远不能弥补价格差,响应者寥寥无几。
二手车评估师发现个有趣现象。 车况相同的赛那,白色车漆的比黑色多卖3000元,家庭用户更偏爱浅色系。 这个细节在以前加价时期根本没人注意。
销售培训内容彻底更新。 新员工不再学习如何解释加价的合理性,而是要学会演示L2级驾驶辅助系统尽管赛那的辅助驾驶功能比国产车落后一代。
有老车主组成自驾游车队,用“赛那车友会”的名义集体出游。 他们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这车买得值,聊天时还是会不自觉比较现在的新车价格。
厂家悄悄调整了生产计划。 某生产基地的赛那产能削减了30%,多出来的生产线转产新能源车型。 这个调整要到明年才能体现在终端市场。
消费者维权协会接到多起投诉。 有车主称购车时销售承诺“保值回购”,现在降价后厂家不认账。 协会建议消费者购车时把所有承诺都写入合同。
二手车交易平台的数据显示,赛那的搜索热度下降。 以前在MPV分类里排前三,现在跌出前五,被腾势D9和理想MEGA反超。
经销商开始捆绑售后服务。 买赛那送五年保养,或者赠送上万元维修代金券。 这些优惠在总价面前,依然难以扭转消费者的选择。
有汽车媒体做了深度对比测试。 赛那在空间和油耗上胜出,在智能配置和动力响应上完败。 测试编辑说这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典型差距。
老车主们发明了自嘲的新梗:“韭菜赛那车主联合会”。 他们定期聚会,分享省油技巧和改装经验,用这种方式找回心理平衡。
二手车评估出现新标准。 现在要看生产月份,2022年12月前生产的车要折价更多,那是加价最疯狂的时期。 车商把这叫做“加价税”。
销售员们练就了新本领。 要能随口报出竞品车的缺点,比如“新能源车电池衰减快”“国产车小毛病多”。 遇到懂行的客户,这些说辞很容易被戳穿。
维修记录反映出一个趋势。2023年以前买的赛那,车主更舍得做高端保养;现在的新车主,连基础保养都要讨价还价。
有金融机构推出专项购车贷。 针对赛那的利率比普通车贷低0.5个点,要求捆绑购买延保服务。 这种金融方案吸引了不少预算紧张的消费者。
车主社群里的讨论风向变了。 以前晒改装、旅游照片,现在多是交流如何维权、怎么砍价。 有车主建议集体起诉厂家虚假宣传,律师说胜算不大。
二手车拍卖场出现极端案例。 有台2022年顶配赛那,起拍价18万都流拍。 拍卖师说现在MPV市场一天一个价,买家都在观望。
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30天拉长到90天。 资金压力让一些中小经销商考虑转品牌经营,有的已经开始接新能源车的二级代理。
消费者购车决策周期延长。 以前看三次车就能下定,现在要对比试驾五六次,还要带全家老小一起体验第三排空间。
有汽车博主做了期视频,标题是《从加价4万到降价6万,赛那经历了什么》。 视频里详细对比了四年的价格曲线,播放量破百万。
老车主们发现个安慰点:虽然车价跌了,保养费用没涨。 有车主说要把这车开到报废,“反正已经亏了,就多用几年捞回本”。
二手车商开始跨区域调货。 从降价少的地区收车,运到降价猛的地区卖,利用信息差赚取差价。 这种操作风险越来越大,全国价格正在快速趋同。
销售员的业绩考核标准调整。 不再单纯看销量,还要考核客户满意度、二次转化率。 底薪降低让很多老销售考虑转行。
车主们自发组织技术分享会。 请来维修专家讲解混动系统保养诀窍,用专业知识弥补心理落差。 这种聚会的气氛,比维权时轻松许多。
股票配资账户,配资公司导航,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